【Reading Note】 业余做研究的经验 By 田渊栋

背景

最早了解到渊栋大神是在沐神的一篇回忆 博士这5年 中,里面有这么一段:“在CMU回到了去百度前的一周七天工作无休的节奏。每周至少80个小时花在学校。如果累了就去健身房,我一般晚上12点去。不仅是我一个人,大家都很努力,例如凌晨的健身房,早3点的办公室,四处都可以见到中国或者印度学生。我那时候的室友田渊栋花在学校的时候比我多很多。”

果然是 Success requires hard work

作者知乎

原文链接

基本思想

流程

$$
\Large兴趣\stackrel{产生}{\longrightarrow}思路\stackrel{辨别整理}{\longrightarrow}理论\stackrel{产出}{\longrightarrow}paper
$$

做研究的动机 (Motivations)

兴趣驱动:有兴趣,才能产生研究思路。

但是思路很多,有用的思路并不多。把思路系统化、理论化,这也是研究的目的。

做研究的困难

业余研究,需要解决两个具体问题:

  1. 时间少:提高效率。
  2. 任务难:循序渐进。

提高效率

**专注,做完一件在做另外一件。**随意切换不同任务的代价大。这一点与吴军的看法不谋而合:做减法,少做事,把事情完成好才是关键。

做主业全神贯注,8 小时;做副业全神贯注,3~4 小时。

每天余下的 3~4 个小时,只能做一件主要的事情和一件次要的事情。

  • 主要的事情:
  1. 集中思考一个问题
  2. 看两篇文章
  3. 调通代码
  4. 写完博客
  • 次要的事情:
    1. 各种生活琐事
    2. 回复长邮件聊天
    3. 给明天的 research 起一个头

化解任务

【todo 一幅图】

任务按“难易程度” “获得成就感速度” 分为四个等级。

降级的方法:做好笔记

【作用】

  1. 指示工作进度

  2. 方便中断思路重启

【问题】

随着时间,笔记的细节增多,需要重写

整理思路、砍去细节、留出主干

【下一步】

框架靠谱,动手 coding 。把思路具体化的过程中,如果发现问题,又进入思考的过程开始迭代。

做到全神贯注

通信的方面看:大脑擅长时分复用 (每次只做一件事),不擅长频分复用(同事做多件事)。

如何训练

养成思考的习惯:做需要需要思考密集型工作。

  • 看懂 Wikipedia 上的一个抽象概念
  • 看懂一个数学定理、技术文章、paper
  • 完成一个复杂算法的小程序,coding 算法题目
  • 看长帖集中思考
  • 写一篇思路清晰的博客

循序渐进,逐步加深,养成了思考的习惯,做事自然就专注。

#做研究的“两坎一平衡”

两个坎

阅读文章

初读文章:数量多、难度大,难以追踪领域前沿。看多文章后,发现套路。

解决方法:积极归纳总结:文章的主线,走出细节迷宫。

创新研究

想法多,但深入后发现与前人的工作相似。如果效果不好贸然投稿,容易被拒。

解决方法:

  1. 深入,了解自己思路的渺小浅薄
  2. 思考尝试的过程中,总结前人工作,发现本质、分析弱点、改进方案

一个平衡

“细节”与“主题”的平衡

首先,纠结孰轻孰重没有意义。多次尝试具体问题,就能辨别细节

  • 阅读文章:首先思路、贡献,之后细节。

  • 实际研究:从正确的细节出发,在推广成理论

研究方法

主题与细节交替。

  • 主题: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?

    从框架出发,确定什么细节需要证明,把握方向。

  • 细节:现在能做什么?

    为文章的主题定调。

不断的下笔推倒重写:

  1. 单纯的思考无法发现的问题,下笔后能够发现问题所在:隐含假设、概念滥用
  2. 下笔组织好子路,让思路更加精确。

实验科学

  • 在已有解法上小修小补,出绩效
  • 推翻已有解法,向大方向出发

检验成果

paper 😎